跳到主要內容

旗山天后宮》⛩主祀: 天上聖母

 旗山天后宮 主祀神佛: 天上聖母    
高雄市旗山區湄洲里永福街23巷16號    電話: 07-6612037 

旗山天后宮建於嘉慶二十二年西元1817 年,旗山人稱為『媽祖廟』,目前列為三級古蹟之一。

Temple_250_01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2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3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4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5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6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7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8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09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0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1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2_comser2518.jpg

Temple_250_13_comser2518.jpg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旗山天后宮,是位於臺灣高雄市旗山區的廟宇,主祀海神媽祖,是旗山地區的信仰中心,為二殿二廂的格局,於2000年5月31日公告為高雄縣縣定古蹟,2010年五都改制後,改為直轄市定古蹟。在天后宮出現之前,蕃薯藔莊的公廟為福德祠,天后宮興建後,取代福德祠成為蕃薯藔街的信仰中心,為此並將原立於福德祠的「奉憲嚴禁羅漢腳惡習碑記」重刻一座立於天后宮。該廟前方之廟埕曾為羅漢門巡檢衙門所在地,日治時期為市集,當時曾在今平和街設公設市場以分散人潮,二次大戰後曾設有「新生市場」,現已拆除。

旗山天后宮位於清代臺灣縣羅漢外門里的蕃薯藔街,在天后宮建立之前,當地最主要的廟宇為福德祠,而最初的「蕃薯藔莊」則在福德祠南邊一帶。而後約在乾隆三十二年到四十四年(1767年-1779年)之間,福德祠對岸道路已發展成商街,使得聚落中心北移,嘉慶十五年(1810年)羅漢門巡檢移駐蕃薯藔街增設下隘門後,福德祠與原蕃薯藔莊舊聚落在下隘門與溪溝的隔阻下被邊緣化。

嘉慶十年(1805年),臺灣縣知縣薛志亮倡建天后宮,其動機可能是受到當時海盜蔡牽活動的影響,欲以宗教力量穩住民心,另外還可能再進一步希望旗山天后宮能消融族群與階層對立,更能如內埔六堆天后宮[註 4]在重要時刻成為社會動員的基地。但隔年(1806年)蔡牽事件即告平息,薛志亮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亦調職,不久病逝,天后宮的興建募款也隨之鬆懈。

嘉慶二十一年(1816年),在吳廷棟、李大模、陳其祿先後三位巡檢與蕃薯藔街眾商號捐款下,歷經多年的募款終於完成並開始動工,於道光四年(1824年)完工落成[1]。而在「興建天后宮碑誌」中,顯示有一半的經費都是來自蕃薯藔街眾商號(共25家),一般民眾與祭祀公業(共50多名)則佔了近四成,道光二十四年(1844年)重修而立的「重修天后宮碑記」則顯示商家出資比例已上升到八成,一般民眾則剩不到一成,李文環之著作即據興修經費以在地商家為主的現象推論旗山天后宮的信仰僅及於清代蕃薯藔街一帶。

日治時期,旗山仕紳陳啟雲曾借用天后宮東廂於昭和二年(1927年)成立悟真社以教育宣傳本土語言文化,並建有惜字亭,直到二次大戰後因功能漸失而停辦,惜字亭則變成金爐。二次大戰後,1951年成立的旗山集樂平劇研究社則借用天后宮西廂為北管練習場,東廂則為南管練習場,農曆每月初一、十五北管、南管會輪流在三川殿與正殿間的天井演奏,直到1970年代研究社才搬離天后宮。

而在整修方面,二次大戰之後旗山天后宮便於1946年進行整修,木料購自福建福州,經海運至屏東東港後再運到旗山,並聘「草賢師」施作三川殿龍虎堵泥塑與屋頂的剪黏。1964年再次整修以因應隔年媽祖聖誕,並聘柯丁添、周義雄等人雕刻正殿神龕花罩與網目。1975年整修,由吳振華承作三川殿、正殿與護龍的剪黏。1985年旗山鎮公所拆於警民協會蓋於1951年的「新生市場」後,廟方於廟埕前建牌樓,由潘岳雄承作彩繪。2008年再次整修,於2011年10月完工,2012年3月29日安座。

2016年2月6日,高雄美濃地震造成牌樓裝飾震碎、掉落。
資料來源:維基百科

留言

這個網誌中的熱門文章

嘉義市城隍廟》⛩ 主祀: 城隍尊神

 嘉義市城隍廟 主祀神佛: 城隍尊神 嘉義市東區吳鳳北路168號     電話: 05-2228419  創建年代:康熙五十四年(1715年) 在清治時期的台灣府諸羅縣官府最初創建的城隍廟,是諸羅城三大古廟之一 民國六十九年(1980年)重建大樓為六層,民國七十四年(1985年)完工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銀同祖廟》⛩主祀: 天上聖母

銀同祖廟 主祀神佛: 天上聖母     台南市中西區城隍街45號     電話: 06-2375520  每年農曆三月二十三日是媽祖的誕辰。在這一天,各地的媽祖廟都會張燈結彩、演戲,非常熱鬧。最古老的澎湖馬公天后宮,被中華民國內政部列為一級古蹟。 媽祖是以中國東南沿海為中心的海神信仰,又稱天上聖母、天后、天后娘娘、天妃、天妃娘娘、湄州娘媽等。媽祖的兩大部將,是為媽祖察、聽世情的千里眼與順風耳。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銀同祖廟位於臺灣臺南市中西區,主祀天上聖母媽祖。其前身是「同安公廳」,而「銀同」一詞即是同安縣的別稱。該廟宇也是中西區銀同里的里名由來。 沿革 過去從同安來臺的兵丁,曾經興建有公廳,但因為治安問題被拆除。後來到了道光廿一年(1841年),戍弁陳青山倡議集資重建會館,而後於次年(1842年)落成。舉人陳貽蘭撰文〈台郡銀同祖廟記〉。當時裡頭供奉「天妃」(媽祖)、「吳真人」(保生大帝)與「陳聖王」,稱為「銀同祖廟」。而雖然稱為廟,但實際上是銀同會館,同安人來臺即會來此處借住,而到了考試時,也會有考生來借住。 日治時期昭和十年(1935年)因市區改正,銀同祖廟位於計畫道路上而被迫重修。此時「檨仔林朝興宮」也因臺南神社擴張神社外苑被徵收廟地,遂資助重修費用,並將朝興宮神像寄祀在銀同祖廟。 二次大戰中,銀同祖廟遭到重創,民國四十六年(1957年)才在原址重建。後來在民國八十八年(1999年),因為城隍街的開闢又被迫拆除,乃於剩下的後半部廟地興建現今的廟宇建築。 資料來源: 維基百科 拜拜網搜尋》天上聖母》  

台南三山國王廟》⛩ 主祀: 三山國王

 台南三山國王廟 主祀神佛: 三山國王 台南市北區西門路三段100號     電話: 06-2265579  臺南三山國王廟創建於清乾隆七年(1742年),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潮州舉人傅修、林文榜等潮州人士增建韓文公祠。 日治時期1899年4月9日,總督府在此設置「台南師範學校」。1918年,該校改制為「台灣總督府國語學校設立台南分校」,並遷到赤崁樓。 1994年時,由政府出資進行大規模維修,1996年11月26日方告竣工,即今貌。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主祀: 城隍尊神

 全臺首邑縣城隍廟 主祀神佛: 城隍尊神 台南市北區成功路238巷52號     電話: 06-2236020  臺灣縣城隍廟由臺灣縣知縣張宏捐俸興建,最初位置是在東安坊的縣署旁邊(今臺南車站成功路口附近),後來到了乾隆十五年(1750年)知府方邦基、知縣魯鼎梅將廟移到了鎮北坊赤崁樓右邊,但隔年魯鼎梅又移到了縣署北邊。之後屢次修建,其中知縣薛志亮於嘉慶十二年(1807年)修建兩廊,擴大了廟宇規模。 而在日治時期,該廟被日軍佔用,後改為陸軍衛戍病院宿舍。之後到了明治四十一年(1908年)9月才用140元購買今址上的民房改建成廟宇。 二次大戰後,該廟在民國五十五年(1966年)4月重修落成且舉行祈安建醮法會,兩年後又增建地藏王殿。然而由於廟樑腐朽,該廟於民國六十七年(1978年)9月募款重修,於六十九年(1980年)1月完工而成今貌。 摘自維基百科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wBiTMlA_N3g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

普濟殿 》⛩ 主祀: 池府千歲

 普濟殿 主祀神佛: 池府千歲  台南市中西區普濟街79號     電話: 06-2268774  【歷史沿革】 普濟殿創建於明永曆年間,原為佛教寺廟,主祀觀音菩薩,人稱「普濟寺」,普濟殿因位於城外,而兼有「會館」性質,經常供錯過進城時間的商旅人士借住一宿。傳聞曾有一同安人借宿,隨身攜帶的池府王爺神像因故留祀寺內,沒想到香火日盛,竟逐漸成為寺廟主神,使「普濟寺」改稱為「普濟廟」,又據聞寧靖王朱術桂經常遊憩普濟廟,故賜予「普濟殿」之名。 康熙25年(1686年),普濟殿初次重建落成,方向由坐南朝北改為坐北朝南,乾隆11年(1746年),石文耀等人曾發起重修;嘉慶22年(1817年),石克纘等人再度發起重修,當時住持僧邇蓮禪師,出錢購得普濟殿右側土地加蓋偏殿,奠定一本殿一偏殿的基本規模,此後經歷數次重修,卻於日治時代末期,遭盟軍轟炸,廟前拜亭毀損,民國34年,再次發起重修;民國63年,又再度重修,始成今貌。(節錄自《王城氣度》第廿二期) 沿革摘自台南市中西區公所 古蹟瀏覽 拜拜網《Taiwan》Formosa》首頁